电视系列片"行星地球"(2006)的电影版本,拍摄了几个动物家庭的迁徙路线。 一部由英国BBC和德国联合制作的关于地球、大自然的纪录片,用了将近3年的时间,通过对地球生命的神秘实录,通过表现大自然美丽景象与野生动物纯粹的生死之搏的真实纪录,再配合柏林爱乐乐团的美妙配乐,将地球的魅力在大银幕上毫无保留的完美呈现出来,旨在呼吁人们保护环境。 由阿拉斯泰尔·福斯基尔(Alastair Forthergill)和他的团队穿越7大洲、62个国家、用45部摄像机耗费5年时间精心制作的纪录片,向我们展现了全球变暖时代动物的迁徙和生活的改变,大自然的宏伟壮观、生命的脆弱和坚强、变迁的无常。整部影片的场面和音乐从头至尾都让我们深深震撼……2007年10月法国上映。
东西德合并的前一年,导演走访东德各处,拍摄不同年代与工作族群的女子,从她们对当下及过往生活的描述、婚姻的梦想与悲惨、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展示共产主义制度下,女性劳动者既被推崇亦被压抑的两面处境。不仅获邀参加柏林影展的围墙拆除20周年专题,亦为德国少数具有女性观点的精彩之作。 本片获1988德国莱比锡国际纪录片电影节银鸽奖。
沃纳-赫尔佐格拍摄的描写南极洲生物的纪录片《在世界尽头相遇》(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即将上映。发行该片的公司分别是思索影业(ThinkFilm)、画面娱乐(Image Entertainment)和科学探索频道(DiscoveryFilms)。《在世界尽头相遇》预定在6月11日正式公映,影片最初在多伦多电影节上首映,这部影片也标志着赫尔佐格又回归到了纪录片的创作领域,2005年,赫尔佐格执导的纪录片《灰熊人》(Grizzly Man)就曾获得过好评。那部电影就是赫尔佐格和科学探索频道合作拍摄的,该片在北美获得了300万美元的票房成绩。赫尔佐格的新作以南极第一城——麦克默多站开始,影片的旅程通过辽阔的南极风景来呈现给观众。该部纪录片的编剧、导演和旁白均由赫尔佐格来担当。思索影业和画面娱乐享有影片的北美发行权,初次之外,《在世界尽头相遇》的DVD和数字网络版权同样由这两家公司所有。影片的执行制片是艾瑞克-尼尔森(Erik Nelson)、德福-汉丁(Dave Harding)和菲尔-菲尔克劳兹(Phil Fairclough)。此外担任本片制片的还有科学探索频道的安德鲁-麦蒂奇(Andrea Meditch)和朱莉娅-霍布斯(Julian P. Hobbs)。
这是一部真实反映企鹅生活的电影。南极大陆的北部气候温和,食物充足;而南部则终年覆雪、气候寒冷,食物短缺。但南部也有其好处,那就是这里生态稳定,没有天敌的追击。为了让企鹅宝宝健康成长,企鹅爸爸妈妈每年都会从北部来到南部孵化小企鹅蛋。 企鹅爸爸和企鹅妈妈轮流进行孵蛋工作,另 一方则不远万里去找寻食物。途中的艰辛任何人都难以承受,而柔弱的企鹅们则每年都这样往复进行着这项艰辛的任务。 影片所展现的顽强的生命力发人深省。
本片是享有“纪录片之父”声誉的美国纪录片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的第一部纪录片电影,记录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北极圈内哈德逊湾的伊努朱亚克附近因纽特人首领纳努克一家人从1920年8月到1921年8月期间的日常生活,包括与白人交易、捉鱼、捕猎海象海豹、灶火烹饪,以及建筑冰屋的场景,开创了人类学社会影像记录的起点。弗拉哈迪在本片中的摆拍和场景重现曾引起广泛争议,比如隐瞒纳努克平时用猎枪狩猎的事实,刻意表现因纽特人的传统鱼叉狩猎法;又比如为了拍摄冰屋内纳努克一家清早起身的场景,去掉一半冰屋采光等。 本片是历史上第一部全长纪录片,于1989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选入“国家电影记录册”。
影片展现了在寒冷的北极,冰雪世界中的生命奇迹。 小北极熊Nanu在妈妈的带领下,学习求生的技能,逃避天敌的骚扰,同时也要摸索着应对全新环境的挑战;小海象Seela是族群繁衍中来之不易的结晶,有妈妈和姨妈的双重保护,但是猝不及防的环境变化,让整个海象族群面临巨大的威胁。 北极圈动物的后代和祖辈一样生息繁衍,但是,她们将面临一个截然不同的未来,如果,我们人类再不做点什么的话。